綜述了當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研究現狀,并提出了對該病的防治技術應在建立疫病綜合防制體系的基礎上,從營養、環境、藥物、疫苗等關鍵環節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基金項目:2013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立項項目(1201314401001Y)
作者簡介:陳永亮(1978-?。?,男,漢族,江蘇省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教師,講師,本科學歷,獸醫碩士,主要從事家禽生產方向的教學與科研。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鴨、鵝、火雞等多種禽類的一種常見的急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近年來,鴨傳染性漿膜炎在我國山東、江蘇、河南、吉林等肉鴨養殖集中的地區迅速蔓延,已成為危害肉鴨養殖業的重要細菌性傳染病之一,迫切需要尋找有效的防治措施來控制疫病的發生及其導致的經濟損失。
1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研究現狀
當前,世界各地科學家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研究已上升到對病原的遺傳相關性及分子特性研究高度,開展了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基因分型、毒力因子、蛋白質組學、耐藥基因及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該病的常規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血清型鑒定、臨床診斷、防治技術等方面。
1.1 血清型的研究
鴨疫里默氏桿菌的血清型多達21種,據統計目前我國分離并經鑒定的至少有10個血清型,但通過對我國鴨疫里默氏桿菌優勢血清型的研究,發現1、2、6、10型是我國許多地區主要流行的血清型[2]。2005年后張大丙等[3]提出血清10型還存在4個亞型,并鑒定出1個變異株及2個可能的新型菌株,因此鴨疫里默氏桿菌實際存在的血清型可能更為復雜,這就為防治鴨傳染性漿膜炎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2 診斷方法的研究
目前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技術,除了傳統的病理變化比對和病料分離鑒定外,更需要借助瓊擴試驗、凝集試驗、熒光抗體法、PCR快速檢測、間接免疫酶組織化學法、間接ELISA技術、免疫親和傳感器檢測等技術以準確鑒定病原及其血清型,其中免疫親和傳感器檢測還可對抗原進行精確定位[4],間接ELISA技術則是檢測鴨疫里默氏桿菌抗體的常用方法。
2 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控技術
2.1 疫病綜合防制體系建設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養鴨場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的“指示性”疾病[5],也即該病的發生與否是衡量一個養鴨場疫病綜合防控水平高低的指標。為了防控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生,也是提高養鴨場整體生物安全水平的需要,我們應該從飼料供給、環境衛生、藥物使用、疫苗接種等各個環節著手,建立鴨場全面、嚴格的疫病綜合防制體系。
2.2 肉鴨傳染性漿膜炎防控關鍵
2.2.1 營養與飼料品質 : 營養元素全價、充足且平衡的日糧可以保證肉鴨的生產性能和機體健康,不含霉菌毒素尤其是黃曲霉毒素的飼料,是控制鴨病的保障。肉鴨對黃曲霉毒素尤為敏感,微量的黃曲霉毒素即可損害鴨體的免疫系統,降低其免疫力,阻礙疫苗免疫效能的發揮,從而為鴨疫里默氏桿菌的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機。
2.2.2環境條件與衛生:鴨傳染性漿膜炎的全年發病高峰其中之一就是1至4月份,這主要是由于寒冷季節沒有處理好保溫、控濕和通風三者的關系,因此在保溫時還應適當通風,防止鴨舍內濕度和有害氣體濃度過高。在肉鴨規?;B殖中,為了追求養殖數量和效益,飼養密度是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養殖環節,其也是鴨傳染性漿膜炎感染并難于控制的原因之一。
環境衛生對于疾病尤其是細菌性傳染病的控制有很好的作用。實際生產中需首先通過鴨場位置的選擇來保持與外界的足夠隔離,然后在鴨舍建造中應盡量采用網上平養的養殖模式,減少鴨體與排泄物的接觸機會,其次是執行嚴格的消毒制度,做到消毒劑的多樣化、消毒空間的立體化和消毒工作的常態化。只有如此,鴨傳染性漿膜炎這一細菌性傳染病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
2.2.3 藥物選擇與使用:肉鴨生產中一般均選用抗生素來防止鴨傳染性漿膜炎,但是面對當前鴨疫里默氏桿菌嚴重的耐藥性,開展藥敏試驗是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必不可少的準備和指導,這對于普通養殖戶來說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此外,抗生素的持續使用不僅誘導了細菌抗藥性的產生,使養殖中用藥成本增加,還會引起肉鴨腸道菌群失調及肉鴨產品的藥物殘留。所以,能夠替代抗生素的用于鴨傳染性漿膜炎防治的中草藥、微生態制劑等藥物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
蔡紅等[6]利用中藥的有效部位來測定其提取物對鴨疫里默氏桿菌的最小抑菌和殺菌濃度,發現杜仲、大黃、板藍根、佛手、秦皮和大青葉均對鴨疫里默氏桿菌的體外抑菌有較好作用,杜仲、秦皮和白頭翁則可組成一個具有抑制鴨疫里默氏桿菌的中藥組方。另外,中西結合治療肉鴨傳染性漿膜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劉建兵等[7]在治療時除使用中度敏感的氟苯尼考粉拌料,還選取由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組成的黃連解毒散給鴨飲用,治療效果比之前的單一用藥有明顯提升。
曾強等[8]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預防試驗發現,用微生態發酵物飼喂仙湖肉用雛鴨與抗生素實驗鴨的人工發病率、死亡率相似,兩個指標都明顯低于人工感染對照組的發病率,這也說明飼喂微生態制劑對預防鴨疫里默氏桿菌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2.2.4 疫苗制備與接種:用于防治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疫苗類型眾多,活苗、滅活苗、多價苗、聯苗以及含菌體成分疫苗應有盡有,但都因為鴨疫里默氏桿菌的血清型眾多且相互間無交叉保護而影響了免疫效果。目前使用疫苗預防鴨傳染性漿膜炎的一個通常做法是查明疫苗使用地區或鴨場流行的鴨疫里默氏桿菌主要血清型,再以其優勢血清型菌株制備油乳劑滅活疫苗,保護效果最為理想。至于多價苗,2012年國家水禽技術體系研發中心與北京大北農合作成功研發了鴨傳染性漿膜炎二價滅活疫苗(1型RAf63株+2型RAf34株),頸部皮下注射雛鴨可產生2個月的免疫[9],保證了商品代肉鴨整個生產周期的安全。另外,通過臨診病例分析,鴨大腸桿菌病經常與鴨傳染性漿膜炎同時發生且兩者單純從臨床癥狀上不易區分,故提倡制備并注射鴨疫里默氏桿菌和大腸桿菌二聯苗,如此可對這兩種肉鴨最易發生的細菌病產生良好保護效力[10]。